中国篮球(一)体教分离

2023-09-30 01:12:42 搜球吧 篮球资讯

(全文4200字,阅读需要7分钟)1、序言

文字为骨,思想为翼,大家好,我是墨代王朝,欢迎来到我们本期的百科频道。

适逢国庆假期,在此祝愿祖国生日快乐,也祝大家节日愉快。

有一句话说的好:生命在于运动。体育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身边也一直充满了各种体育项目。

在我们国家,篮球作为一项充满了集体性与对抗性的全民运动,深受大家的喜爱,有许多人都亲身参与其中。

而作为中国代表的男篮国家队,更是广受大家的关注。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篮球开始与国际接轨,并在初期取得了一些相当不错的成绩,中国女篮分别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2022年澳大利亚世界杯上夺得亚军。

中国男篮则是在1994年的加拿大多伦多首次打进世锦赛八强,之后的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04年雅典奥运会以及08年北京奥运会,同样杀入八强。

虽然男篮始终无法向前突破一步,但也是长期代表着亚洲的最顶尖水平。

中国篮球(一)体教分离(1)

而随着08年男篮黄金一代队员的纷纷退役,中年男篮的球队实力开始步步衰退,而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篮球水平却在飞速发展,最终导致中国篮球在国际赛场的竞争力逐年下降。

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菲律宾男篮世界杯中,中国男篮接连输给塞尔维亚、南苏丹、波多黎各。惨败给了同为亚洲国家的菲律宾,最终以1胜4负的成绩,在排位赛中小组垫底,不仅彻底无缘奥运会资格赛,更是排在32个国家中的第29位,创下了中国男篮历史上的最差战绩。

虽然篮球本是竞技体育运动,输球赢球都是常事,但是从本届世锦赛来看,中国男篮在比赛中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无论是教练,还是球员都暴露出了巨大的问题,与世界顶尖的篮球水平差距被进一步拉大,甚至已经完全失去了在亚洲赛场的统治力。

这也让人们开始好奇,为什么我们的男篮水平越来越差了?

我们今天就从历史的角度来和大家聊一个和中国篮球、中国体育发展有关的话题,体教分离制度。

我们先强调一下,本期节目只是单纯地从历史的角度来进行陈述,绝对没有批判、反对、讽刺的意思,所有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有巧合,纯属雷同。

好了,求生欲释放完毕,那就让我们正式开始。

2、体教结合

我们都知道,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个体的能力。

这个能力就包含很多方面,最具有概括性的,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德智体美劳”,也就是品德、智力、体力、审美和劳动。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把一个普通人培养成一个栋梁之材,所需要的周期是很漫长的,所以才有了学校这样一个可以供我们学习成长的场所。

从我们三岁进入幼儿园开始,6岁上小学,12岁上中学,然后15岁上高中,18岁上大学,直到22岁大学毕业这期间的数十年,我们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在校园中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非常重要。

而体育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在校园中也是需要有长期的培养计划。

有关教育和体育正常的流程是这样的,孩子们在学校念书的同时,还可以接触到各种运动项目,然后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去初步了解它们的基本规则,学习一些基础的练习方法。

因为每个孩子的兴趣、天赋都是不一样的,这样多接触一些项目,就可以让他们选择出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运动,培养出他们的兴趣。

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兴趣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小培养他们的自驱力。有了自驱力之后,便会不断地自我鼓励来进行长期坚持。

至于技能的培养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去接受不同程度内容的训练。

中国篮球(一)体教分离(2)

我们以篮球为例:在一开始的时候,先让孩子学习跑步和跳跃,通过这些来培养他们在球场上的空间感。然后再进行简单的触球练习,比如像运球、传球这些来培养孩子对篮球的球感。再往后是上步、交叉步、滑步这些基础脚步的学习,以此来培养身体的协调性。

在孩子们可以熟练掌握这些基础动作之后,再去学一些更加复杂的动作技巧,比如行进间的进攻脚步、变向、投篮,这样一个流程可以让孩子循序渐进地认知篮球这项运动,有利于他们后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就像我们学习语言除了像妈妈、爸爸、吃饭这些日常的用词,真正开始系统的学习是从拼音开始一样,这是为了方便我们在遇到不会的字时,可以用拼音去查字典,虽然每个人查询的字不同,但查字典这个方法是统一、有效的。只要你每天都在做,那么日积月累之下,你认识的字就会越来越多。

在篮球这个领域,就是说你早期练习地越牢固,基本功就越扎实,很多技术动作甚至都变成了肌肉记忆,完全不需要反应时间就可以下意识地施展,这也是成为顶尖运动员必须具备的。

但是这样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需要每天有大量的时间去进行训练,这个情况在学校中有没有可能发生呢?

应该是很困难的,像我上学的时候一周只有两节体育课,不仅数量少的可怜,而且即使上了体育课也是简单地做做操,然后自由活动,从来没有在体育课上学习、练习过体育知识。到了临近考试的时候,还总是被班主任老师占课,我相信我遇到的情况应该不是个例。

在学校不重视体育的条件下,自然就无法实现我们之前讲的,在学校中完成体育的教育,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大环境呢?

因为这和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一套制度有关:那就是体教分离。

3、中国的体教分离制度

相信很多关注体育的朋友们,都听过“体教分离”这个词。

有关体教分离的源头,我们可以追溯到70年前: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正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因此西方各国对中国采取了严密的孤立政策。

为了早日打破这种封锁,国家的早期领导人便开始寻找各种的方法来和国际社会取得交往,其中一条途径就是体育。

但是在当时距离新中国建立只过去了数年,不仅全国上下各行业百废待兴,而且在经历过多年的战争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较贫困,体质普遍孱弱。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不能要求他们有什么运动水平和能力。

而在体育层面,更是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器材场馆稀缺的窘境。

于是为了可以提高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中国决定学习当时的苏联和东欧国家,利用特有的举国体制,采用集约高效的模式来发展体育。

其实就是把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管理和调配,来保证竞技体育的优先和快速发展。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任命贺龙为主任,蔡廷锴为副主任,负责全面领导、协调和监督全国的体育工作,这就是我们今天国家体育总局的前身。

中国篮球(一)体教分离(3)

中央体委成立后,县以上政府的体委陆续成立,形成了国家、军队和社会三个层面的组织系统,,保证可以统一管理体育行政,这就是行政管理部门的“体教分离”。

体委在成立之初,拥有很大的权限,可以随意调动、分配全国的体育资源,但是只有权限是没有意义的,怎么用才是关键。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首先就是要想办法把现有的体育人才集中起来。

于是在1952年,体委从当时全国的篮球、排球比赛中,选拔出了58名男女运动员成立“中央体训班”,安排他们进行统一的生活管理和日常训练,这就是早期国家队的雏形。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确实行之有效,在随后的几年之内,体委继续以国家的名义先后在田径,乒乓球、游泳、羽毛球、体操等项目上组建“体训班”。

因为整个体育系统从上到下采用的同一套行政制度,所以这个模式很快就被各大行政区进行通用,于是各个地方也相继成立了“地方体训班”,这就是省体工队的前身。

把人才集中之后,还要保证人才的供应。在这个方面,国家体委同样参考了苏联模式,那就是在各个省、市、自治区凡是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青少年业余体校,选拔出当地具有体育天赋的青少年进入体校,实现教育层面的“体教分离”,,由专业的老师从小进行指导这些青少年,培养他们在各自项目上的体育技能。

至于体校的教学方式也和普通学校不同,采用的是半天读书、半天训练的方式,以此来保证少年每天的体育练习时间。

我们之前讲过,无论是学习也好还是体育也好,都是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培养周期,因此这种半读半练的模式,非常适合体育人才的培养,在体校内经过一定时间的专业训练之后,这些本来就有一定的天赋的青少年,很快就可以成为半职业化的年轻运动员。当体训队需要新的体育人才时,只需要去各大体校进行筛选就可以。

体委就这样依靠体训队和体校制度,为中国体育发展的前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据统计,如今我国的职业运动员有61%是来自于各级各类业余体校,可见体校制度的意义和重要性。

但是只有人才还是不够的,因为像足球、篮球这样高强度、高对抗性的团体运动一定要有相应水平的联赛让运动员可以参与,才能让他们在比赛中培养实战能力和团队精神,维持自己的身体状态和竞技水平。

于是体委根据当时的国家情况统一组织各支体训队之间展开比赛,这就是中国早期的职业联赛。

同时为了保证体校学生的训练水平,体委又把体校青少年和普通学校的体育竞赛分离形成了“青少年运动员”和“学校学生”的双轨比赛系统,至此,全国体委在行政、培训和竞赛三个层面,实现了体育与教育系统的分离,而这套“体教分离”的制度也被一直沿用到今天。

所以我们现在再回头看看普通学校对待体育的态度,是不是就比较能理解和接受了?因为从“体教分离”的层面上讲,普通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培养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技艺和才能,那是各大业余体校才需要做的事情。

4、尾声

纵观世界各国的青少年竞技体育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种是“教社链接型”,即社会青少年俱乐部与学校体育联合发展,比如欧洲众多国家,都是这一类型。

一种是“体教合一型”,即青少年竞技体育置身于国民教育体系内,优秀运动员在学校中边学习边训练的类型。美国、日本便是属于这种类型。

但无论是“教社链接型”还是“体教合一型”都需要教育系统内存在高水平的运动训练条件,以及相应成熟、有影响力的竞赛体系。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综合国力较弱,社会面向青少年的运动训练体系以及体育组织很不发达,因此向当时的苏联、前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学习“体教分离”模式是当时中国的不二选择。

体教分离后,国家有了专攻的方向,发挥举国体制使得竞技体育快速发展,为新中国打开外交局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篮球(一)体教分离(4)

直到今天,“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已经成为了国家体育总局。各支中央体训队也早已成为了最能代表集体荣誉的国家队,而体校制度同样被保存了下来,由各级各类体校形成的高、中、初三级训练网仍在为国家培养、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然了,凡事都有两面性,体教分离政策带来的好处虽然很多,但是同样也衍生出了一些问题,至于是什么,那我们后期会做节目专门讲解,受限于篇幅原因,我们本期节目到此就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的观看。

心中有念,指尖有温,我是墨代王朝,最后再次祝大家国庆愉快,让我们下期再见。

(全文完,谢谢观看,图片来自网络)